中华文明史诗传
文|陈明福
张 良(四首)
不烧医药与种树,祖龙焚书也甚疏。
夜半桥边呼孺子,髯叟何来太公书?!
取履“履我”虽忍怒,有约晚到却是误。
恭谦敬老有好报,捡回鞋子得部书。
书生状如好女貌,椎击秦皇胆气豪。
于是便有圯上事,运筹帷幄灭秦朝。
忍得小忿就大谋,黄石身教传汉高。
功成身退早避祸,鸿鹄长天没寂寥。
萧 何(四首)
当初高祖为布衣,数以吏事护刘季。
吏者送三何独五①,高看亭长有眼力。
注①《史记·萧相国世家》 “高祖为布衣时,何数以吏事护高祖。吏皆送奉钱三,何独以五。”
猎兽发踪且示向,月下追回天才将①。
楚汉相争终得胜,饷粮运筹赖萧相。
注①韩信投奔刘邦,因刘傲慢而出走,萧何闻讯月夜去追回,以身家性命担保,并劝刘邦拜信为大将。
沛公率军进咸阳,律令图书齐收藏。
阸塞户籍民疾苦,全部归入萧相掌①。
注①《史记·萧相国世家》“沛公至咸阳,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。何独先入收奉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。汉王所以具知天下。”
平庸碌碌刀笔吏,日月余光照大器。
勋灿争烈周名臣,位冠将相坐第一①。
注①《史记·萧相国世家》:太史公曰,萧相国何于秦时录录未有奇节,及汉兴,依日月之末光,中国勋烂焉,位冠群臣,声施后世,与闳夭、散宜生等争烈矣。
韩 信(四首)
胯下忍辱已极难,重到淮阴赏少年。
奇人奇谋赖奇志,此等人物史赞叹!
常胜大将灭敌酋,于汉勋劳比召周。
张陈蹑足已埋祸①,伐功矜能天子愁!
注①汉王被围荥阳,韩信不救还遣使欲自立为王,汉王怒骂,“张良、陈平蹑汉王足”遂改口。
莫怀野心称王侯,不如甘心作功狗①。
宠犬胜人长食肉,叹君为何缺此谋!
注①论功受封,萧何张良等谋臣功高武将,刘邦直言不讳前者是指使猎物之人,后者是追捕猎物之狗。
榻侧不容人酣睡,称王拥兵君深忧。
“猎人”尚且隐密林,哀君身戮名留垢!
曹 参
战功独参擅其名①,萧规曹随续政令。
清静无为安社稷,文景之治开先声。
注①曹参多与韩信协同作战取勋,韩信被诛,故战功数曹参突出。
陈 平
仪容俊美难娶妻,俎上分肉已显奇①。
多谋善断称贤相,拥立孝文诛诸吕。
注①《史记·陈丞相列传》:平为人长大美色,及长可娶妻,富者莫肯与,贫者平亦耻之。里中社,为宰,分肉食甚均。
吕 雉
为人刚毅亦有能,“人彘”戚姬心太狠。
封王诸吕大失策,害得灭族斩满门。
周 勃(2首)
丧事吹萧编篾匠,为人敦厚且木强。
太尉诛吕立孝文,汉室继有大风扬。
只因恐惧谋反罪,赂得狱头书牍背①。
虽曾尝将百万军,安知卑微吏狱贵。
注①《史记·绛侯 周勃世家》自畏恐诛常被甲,有上书告勃欲谋反,逮捕勃治之。勃以千金与狱吏,狱吏乃书牍背示之,曰“以公主为证”,公主者,孝文帝之女,勃之媳。
周亚夫(2首)
条侯屯军细柳营,天子下马按辔行。
文帝赞称真将军,司马穰苴得再生。
平乱七国功勋殊,固争废立景帝疏。
“不反地上反地下”,终以冤死叹悲夫①!
注①《史记·绛侯 周勃世家》条侯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。廷尉责曰:亚夫曰:乃葬器也,何谓反邪?吏曰:“君侯纵不反地上,即欲反地下耳!”因不食五日,呕血而死。
樊 哙(2首)
勇闯宴厅目眦裂,壮士啖彘拔剑切。
最是一通慷慨语,遂使汉王脱虎穴。
屠狗为业刀术精,杀人如草不闻声。
高祖病甚排挞入,致使陛下笑相迎①。
注①《史记·樊郦滕灌列传》高祖尝病甚,恶见人,群臣莫敢入。十余日,哙乃排挞入。流涕曰:“陛下病甚,大臣震恐,不见臣等计事,顾独与一宦者绝乎?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?”高帝笑而起。
彭 越
出身卑贱已称孤,云蒸龙变乘时出。
功成名就享荣耀,谋反受戮为何苦!
黥 布①
客相之曰本虚妄,淮南称王竟言中。
上遥谓布何苦反?坦言亦有为帝梦。
注①布之初反,谓其将曰:“上老矣,厌兵,必不能来。”对阵问布“何苦而反?”布曰:“欲为帝耳。”
灌 婴①
司御与季有交情,戏而伤婴脱罪名。
南征北战常胜将,乌江灭项立头功。
注①《史记·樊郦滕灌列传》夏侯婴沛县人,初在沛县驿站赶车,与刘季成了好友。一次两人嘻戏打闹,季误伤婴被告发,婴为其开脱而被关押和笞罪。垓下败项羽,所将卒五人共斩籍。
郦食其①
高阳酒徒起草中,巧取陈留立殊功。
伏轼齐城七十二,淮阴诡计烹郦生。
注①沛公至高阳,郦生入见,责其对长者无礼,沛公辍洗赐坐,郦献取陈留、得粮草、遂进关之计,大获成功。韩信闻郦生伏轼下齐七十余城,生忌,乃夜度兵平原袭齐。齐王疑郦生卖己,遂烹郦生。
季 布①
季布一诺胜千金,言出必行贵可信。
樊哙面谀谓可斩,足见布乃股肱臣。
注①《汉书·卷三十七》楚人谚曰:“得黄金百,不如得季布诺。”上将军樊哙谩言:“臣愿得十万众,横行匈奴中。”诸将皆阿吕太后以哙言为然。布曰:“樊哙可斩也。今疮痍未瘳,哙又面谀,欲动摇天下。”
晁 错①
胸郁韬略号智囊,论事上书无不当。
农本削藩尤大计,负罪弃市史嗟枉!
注①《汉书卷四十九·晁错列传》:丞相青翟等劾奏错,谓其欲疏群臣百姓,亡臣子礼,大逆无道,错当腰斩,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。制曰:“可。”
刘 敬①
脱輓羊裘见高帝,白城遭围识才奇。
负命匈奴结和亲,更献强本弱末计。
注①汉七年韩王信反。闻信与匈奴共击汉,上大怒,使者还往皆言匈奴可击,独敬曰不可,上骂敬“齐虏”且罚之。至高帝在白城被匈奴围困七日解后回广武,赦敬,曰:“吾不用公言,以困平城。”
汉文帝
亲持耒耜兴农耕,废除肉刑感缇萦①。
轻徭薄赋万民乐,治国有方德至盛。
注①齐太仓令淳于公获罪当刑,公无男有五女,骂其女,有缓急非有益。小女缇萦愿随父行,上书皇帝,“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,刑者不可复属”,愿作奴婢代父续罪。文帝感言废肉刑。
贾 谊
贾生王佐才,纵横论过秦。
健笔凌云霄,宏文冠古今。
志大适逢顺,量小难处困。
后世留鉴戒,识见胜学问。
汉武帝
方壮展宏图,大漠挽雕弧。
声威震匈奴,后嗣尊为武。
喜功祈寿长,怀愿求仙伍。
金铜盘承露,焉知辞汉苦①!
注①参见唐李贺《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》:魏明帝青龙元年,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帝捧盘仙人,欲立置前殿。宫官既拆盘,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。
张 骞
西域有月氏,屡次战匈奴。
张骞奉帝命,冒险踏征途。
历难十三年,归来白髭须。
“凿空”功劳高①,开拓丝绸路。
注①《史记》中谓张骞出使西域,构通与西域各国的交往与联系,促进中华大一统称之为“凿空”。
苏 武
苏武囚北海,十年持汉节。
饥餐鼠洞籽,渴饮荒野雪。
羊归塞草烟,雁断胡天月。
凄泣别李陵,相看泪成血!
李 广
匈奴称飞将,引弓没石棱。
敌前敢解鞍,智勇盖世名。
大小七十战,闻名敌心惊。
岂止难封侯,自刎更悲情!
卫 青
贱人免笞即为幸①,擢升大将统雄兵。
李广迷路贺无功②,卫青不败由天定。
注①《汉书·卷五十七》有钳徒相青曰:“贵人也,官至封侯”。青笑曰“人奴之生,得无笞骂即足矣。”
注②《汉书·卷五十七》元光六年拜车骑将军击匈奴,卫尉广为虏所得,贺亦无功,唯青赐爵关内侯。
霍去病
戎马倥偬鞍不下,匈奴未灭无以家。
封狼居胥显赫功,追敌英名传中华。
桑弘羊
少年得志任农丞,盐铁官营财源增。
统一铸币富国库,功比卫青霍去病。
冯 唐①
面刺文帝多失当,持节云中赦魏尚。
武帝求贤叟九旬,“冯唐易老”言不谎。
注①《汉书》载冯唐直言文帝有颇牧不能用也,帝怒,冯答“鄙人不知忌讳”。帝责问时冯谓“陛下法太明,赏太轻,罚太重,魏尚有大功,只是上功首虏差六级,削其爵”。帝遂遣唐持节云中赦魏尚复职。
汲 黯①
守节死义好直陈,亢礼“益尊”大将军。
多病卧阁郡大治,帝赞汲黯社稷臣。
近注①《汉书·卷五十》为人性倨,少礼,面折,不能容人之过。大将军青既益尊,姊为皇后,然黯与亢礼。黯多病,卧阁内不出。岁余,东海大治,称之。上曰:“古有社稷之臣,至如汲黯,之矣。”
董仲舒
西汉鸿儒董仲舒,罢黜百家独尊儒。
利在杂说受抑制,弊在思想受禁锢。
赵充国①
少小沈勇拜中郎,军功显赫保国疆。
老当益壮平西羌,屯田之策安国邦。
注①击匈奴首举屯田之策,撤退汉骑,只留万余步兵以农养战,以战护农,兵农一体,安边自给。
王昭君(2首)
虽有沉鱼落雁容,却无求幸赂画工。
自奉远嫁匈奴国,实是以命作抗争①。
注①元帝后宫既多,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。诸宫人皆赂画工,独王嫱不肯。穷案其事,画工皆弃市。
为息烽烟去和亲,佳人竟有国士风。
死后如愿归故酋,千秋万代拜青冢①。
注①王嫱报元帝书,自言“诚得捐躯报主,保敢自怜”,死前要求魂归故国,昭君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二十里,笔者曾亲见“其上草色青青”,祭品不绝。
司马相如(2首)
富丽体制出汉赋,汉赋第一属相如。
读罢“长门”复受宠,千金买赋价值无①?
注①陈皇后阿娇失宠,千金酬相如作《长门赋》,武帝读后受感动,阿娇复得宠。
琴挑佳丽夜私奔,才子好新竟忘恩。
《白头吟》中诉哀怨,负义郎君始回心①。
注①《西京杂记》载:司马相如准备娶茂陵女为妾,文君因赠《白头吟》,相如觉羞愧,改主意。
司马迁
生于史令家,承父著宏篇。
读书遍典藏,壮游长识见。
忍辱传文采,抗争凝笔尖。
中华幸巨子,伟哉司马迁!
霍 光
去病之弟名霍光,时年十余任为郎。
两朝辅佐幼天子,死葬武帝陵墓旁①。
注①霍光与霍去病是同父异母兄弟,武帝临终托孤,辅佐昭、宣二朝幼帝登基,无他,恐刘氏难后继。
终 军
辩博能文闻郡中,披坚执锐当前锋。
出使南越军自请:羁缚南王赐长缨!
王 莽
元帝皇后一侄子,外戚恭谦未篡时。
废汉建新取帝位,野心大家永留耻。
刘 秀(2首)
绿林赤眉反王莽,刘秀起兵立为王。
昆阳大捷谋略奇,众望所归复汉纲。
光武待友情意长,邀与子陵睡共床。
脚置帝腹亦无忌,毕竟与胜非同档①。
注①光武帝登基后,多次邀请故友严光出山相助,皆被婉拒。他们曾同床共眠,与陈胜一阔变脸大异。
严 光
帝握赤符乘六龙,泥涂轩冕不邀宠。
不事王侯高尚志,赢得山高水长风①。
注①范仲淹《严先生祠堂记》:云水苍苍,江水泱泱,先生之风,山高水长。
董 宣
北海惩恶不容情,正气凛然抗君命。
执法如山是范例,刘秀称其“强项令”。
邓 禹①
追随光武最受信,延揽英雄悦民心。
笃行淳备至孝顺,云台功臣首位尊。
注①《后汉书·邓禹传》起事之初,光武问计,邓禹曰:“于今之计,莫如延揽英雄,务悦民心。”“禹内文明,笃行淳备,事母至孝。”云台二十八将,邓禹列首位。
冯 异①
谦退不伐冯独异,诸将论功树下屏。
争荣邀宠何足道,大树将军留美名。
注①《后汉书·冯异传》“行与诸将相逢,辄引车避道。诸将并坐论功,异常独屏树下。……及破邯郸,乃更部位诸将,各有配属。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。”
耿 弇①
少年有为谋略深,累出奇招比韩信。
决心坚定建大策,帝夸有志事竟成。
注①《后汉书·耿弇传》帝曰:“昔韩信破历下以开基,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,功足相方,而韓信袭击已降,将军独拔劲敌,其功乃难于信也。将军在南阳,建此大策,常以为落落难合。有志者,事竟成也!”
杨 震①
为国荐贤非营营,暮夜无人拒馈金。
奸臣恶嬖不能诛,何有面目见光明!
注①《后汉书·杨震传》昌邑令王密为答谢杨震知遇之恩,于昏夜以黄金十斤馈遗。杨拒收,王曰:暮夜无人知晓,杨答:“天知,地知,我知,子知,何谓无知?”死前对诸子及门人曰:“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,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,何面目得复见日月?”
班 超①
书生报国走骞道,足智多谋胆气豪。
投笔从戎建殊勋,军旅楷模尊班超。
注①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久劳苦,尝辍业投笔,叹曰:“大丈夫无它志略,犹当效傅介子、张骞,立功异域,以取封侯,安能久事笔研间乎?”
班 固①
继承父志撰汉书,文采风流两都赋。
史汉班马泽后代,巨著各有独特处。
注①《后汉书·班固传》班超承父志修国史汉书,被人告发竟下狱。其弟班超到宫中为他说情,明帝阅后也欣赏其才气始免惩。辞赋有代表作《两都赋》。史记汉书虽评价不一,但总体认为各有特色故并称。
马 援①
丈夫为志穷益坚,死于边野裹尸还。
伏波将军功勋著,请缨矍铄鬓须斑。
注①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慷慨有大志,常说:“丈夫立志,穷且益坚,老当益壮。”“男儿当死于边野,用马革裹尸还葬”。年六十二,请缨,帝令试之,援据鞍顾眄,以示可用。帝笑曰:“矍铄哉,是翁也!”
张 衡
穷究天文研地理,最先制造地动仪。
机发丸落蟾蜍衔,始觉此项发明奇。
王 充
谶讳迷信弥妖氛,石破天惊作《论衡》。
订正真伪“疾虚妄”,哲学史上亮明灯。
曹 操(2首)
曹瞒心计奸称雄,严行军纪为压众。
发长本来就该割,首级落地不复生。
东临碣石咏沧海,横槊赋诗添豪情。
文武才能俱出众,三国统一大势定。
刘 备(2首)
自觉浅陋请高明,三顾请贤显至诚。
丞相运筹才兴蜀,蜀之败亡在连营。
兴兵伐吴意孤行,社稷国策鸿毛轻。
天才难扶庸才起,战争不信泪纵横。
孙 策
欲成帝业急登基,不知在人不在玺。
舍去江东图虎豹,得玺亡身实可惜。
关 羽
战败受缚威严扫,声言降汉不降曹。
性命名节俱保全,慨叹关某理论高。
蔡 邕(2首)
旷世奇才识汉事,宜撰大典续后史。
不知善人国之纪,汉代之事谁正之①?
注①《后汉书·蔡邕传》王允诛董卓后蔡邕因吊哭尸获罪,谓昔武帝不杀司马迁致使谤书传世。金日磾退而告人曰:“善人,国之纪也,制作,国之典也。灭纪废典,其能久乎?”邕死狱中允悔欲止而不及。北海郑玄闻而叹曰:“汉世之事,谁与正之?”
连环妙计诛董卓,油脐燃灯尸众戳。
蔡邕吊哭成陪葬,一代鸿儒智昏彻。
蔡文姬
罪奴充军至朔方,被虏迫嫁左贤王。
文姬归汉悲喜泪,一曲胡笳成绝唱。
许 慎
少小博学经籍通,“五经无双许叔重”。
《说文解字》十四篇,中华汉字始有宗。
孔 融
博涉多览有异才,声名远播孔北海①。
跌荡放言积嫌忌,竟遭全家灭门灾②!
注①孔融曾任北海太守,境内大治。马致远《秋思》:“便北海探吾来,道东篱醉了也。”
注②《后汉书·孔融传》性宽容少忌,好士,宾客日益盈门。曹操既积嫌忌,构其讪谤朝廷罪,下狱弃市,妻儿亦被诛。
董 卓
史上英雄事多闻,光怪陆离各显能。
谁人脐灯能自照?翻遍史籍第一人。
范 滂
后汉权落“中性人”,范滂斗争遭害身。
命殒正义无憾事,跪地伏拜辞母亲。
大义慈母作回音:汝得永生死何恨!
后人苏轼读此文,亦受母教做忠臣①。
注①苏轼幼时读《后汉书·范滂传》,突然发问:“妈妈,如果我长大也学做范滂,您能允许吗?”程氏夫人又惊又喜,她激动地抱住儿子,说:“好孩子,你能当范滂,我就不能当范滂的妈妈吗?”
蔡 伦
竹帛过重绢帛珍,发明造纸功绝伦。
历代宦官如蔡侯,中华文明大推进。
华 佗
中华神医尊华佗,四处行医创新多。
治好曹操头疼病,离去竟遭杀身祸①!
注①操积苦头风眩,佗针,随手而差。佗欲为更多人治病,托妻疾归,操累书呼之不反遭操杀之。
张仲景①
中华圣医张仲景,内科医术最出名。
望闻问切四诊法,更有巨著幸苍生。
注①华陀擅长外科,为关云长刮骨疗毒。张仲景首创的内科四诊法,两千多年来中医一直沿用。
前文回顾
陈明福 | 《中华文明史诗传》第三章 一统天下始于秦 (1)
陈明福 | 《中华文明史诗传》第三章 一统天下始于秦 (2)